VR的演变之路漫长,从定义到应用到档案格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只是简单的说明VR在今天的几个不同的定义。
今天大众所说的VR,基本上都是指脱机的 Video VR 和联机的 Game VR,其实都是从 Still VR 所演变出来。到底什么是脱机 Video VR 和联机的 Game VR? 脱机 Video VR 是指一般头戴设备,设备里装载的是手机,视频便是从手机本地内存调用观看的。 联机 Game VR 是指必须要与电脑物理联线的头戴设备,因为是透过电脑运行并配以体感游戏操纵杆,所以 Game VR 可以实现更多的互动功能。此类的头戴设备主要以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Samsung Gear VR 为代表。 Oculus Rift (图片来自网络) Samsung Gear VR (图片来自网络) HTC Vive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看到VR在最近两年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时候,普遍性的以为VR无所不能,各在行业都在蠢蠢欲动的希望不落于人后,都希望以VR的眩目内容来吸引眼球。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推出的旅游目的地 Video VR 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 VR放在旅游行业,可应用的场景将会非常的多,但是,那一种的VR内容会更适用于相对的内容展示和渠道却是大有讲究。若是盲目的跟风制作不适合的内容,VR最终沦为没有实际作用、不能产生应有价值的劣质视觉传播资产。 笔者曾写过一篇《酒店要如何管理你的视觉传播资产?》,VR同样是视觉传播的资产,但凡是资产便需要投入金钱,合理的投资才能让资产发挥应有的价值回报,让VR招来更多的生意才是正确健康的投资态度。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VR的特性在旅游业适用的应用场景和预想。
虽然现在坊间谈论的VR都是以 Video VR 和 Game VR 为主,但我们都不能因为热潮来了,便奋不顾身的盲目投身其中或投钱于其中。 互联网时代中,其中之一的关键词是内容为王,但是,合适的高品质内容才能把你捧到真正的王位上。在旅游行业中,体验往往极大的影响着消费者购买的决策,不合适的和低品质的内容不单难以勾起欲望,还可能反过来毁了自己造就了别人。 意大利威尼斯 Still VR by Evgeny Orlov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三类VR当中,Still VR 的历史最长,开发技术也相对的远比其余两类的VR要成熟很多。Still VR 在流通传播上因为支持各社交平台如 Facebook、微博、微信帖文、微信直接链结转发,而且占用流量少、打开速度快,所以 Still VR 还是笔者最为推崇的VR种类。 在视觉传播而言,Still VR 也是最为客观和画质相对最高的,观赏者可以随着自己的偏好慢慢的仔细浏览,随意的切换场景。Still VR 当中有一功能在旅游业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 Still VR 是静态的,而 Video VR 是往前播放,相对难以添加更多的互动功能。 Still VR 有两点是比较有利的,就是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今天的Still VR都是以HTML 5为基础,而且对硬件要求很低,一台普通的电脑、平板、手机都可以轻松的实现播放。在社交平台上,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都可以轻松的实现转发与传播,甚至在笔者执笔之时,Facebook刚刚推出如发照片那么简单的分享Still VR的功能,利用简单的360o相机如Richo Theta便可以即拍即分享。在旅游行业中的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分享是非常有利和具有价值的,消费者到了一家漂亮的酒店、景点、餐厅,立马便可以透过Facebook和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转发,再挖掘背后的数据进行二次营销,从分享的那一刻便是一个富有价值的内容。而且,在旅游业当中,酒店和旅游景点利用专业的官方Still VR內容也越来越普遍。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现下突然火爆 (在笔者眼中其实是盲目) 的Video VR。 坊间有一大批VR (主要集中于 Video VR) 的公司和微信公众号,不停的说今年是Video VR元年,各种图表各种数据来支持Video VR是一大产业,然后又把VR描绘的多伟大多神奇。 请各位注意,在今天这个浮夸又热衷于炒作的中国社会里,图表和数据的真正真实性于笔者眼中存在太多疑问,所以,我这里也不准备哗众取宠却让大家无从考究的数字来忽悠读者。 我的出发角度,是单纯的从我第一天接触 360oVR (当时称作 QTVR) 到变成业余爱好到成为职业从业者,超过10年的经验和理解的一些感想。 今天人们谈论的VR实际上更多的是 Video VR 和 Game VR,后面我把两者统称为VR,从技术和设备开发的层面来讲,西方国家需然在领先,但是也一样的摸着石头过河,而中国的VR开发便自然的落在其后被引领着,而今天的中国VR业界所生产的内容、拍摄制作技术、应用场景和方式、绝大部分都处在忽悠市场、胡乱吹嘘的阶段。外国在练内功,我国却是把功夫放在嘴皮子上。 不管是在中国的旅游业还是其他领域的应用,现今的VR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离普及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我曾经听到旅游业界的朋友在讨论,VR头戴设备可以取缔导游。理论上当然是可以,但是,各位可以看看以下的分析然后再想一想。 图片来自网络 我先假设一些条件,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个人不认为在一个短的未来当中,VR头戴设备能很好很普及的应用在导游的功能上。不过,或许微软的Hololens是一个新的方向。 除了以上的假设,今天的VR设备或内容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 1、设备的普及 可实现丰富互动功能的VR设备如HTC Vive的售价不是一般人愿意付出的高昂,意味着只有少部分人的使用和市场的拓展。 2、设备的操作方式 因为这类设备是全封闭式,消费者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极大的影响流动性。 3、内容的流通 高清晰度的Video VR内容动则以几百Mbs甚至1G来计算,消费者几乎不可能以手机流量来下载,只能在家或公司里以高速WiFi来下载。从这一点来看,我预视的普及需要到手机频谱更新到5G甚至6G的時代,而且资费很低的情况下。 4、观赏舒适度 前段时间在VR圈刷屏的一篇文章,关于一位为美军长期开发VR的专家Steve Baker的观点 (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多质疑他观点的声音) ,Steve Baker 宣称观赏VR所带来的眩晕感可能导致VR的失败。确实,长时间佩戴并观赏VR,是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感,但是我相信随着相应的技术更新而迎来解决问题的一天。但是,这一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都会困扰着业者和消费者。 5、内容的寿命 相对于Still VR的客观性的场景展示,Video VR多是故事性和有着清晰目标的,这样便好比广告片或短片,内容会附带着相比Still VR更短的使用寿命,或者需要按不同需求点和宣传点来制作多条的Video VR內容。 VR (Video VR 和 Game VR) 很热,热的很容易让人头晕,热的很容易让人没想清楚便为VR而VR。 VR同样是视觉传播资产,既然是资产,投资的时候便应该考虑清楚,咨询这方面真权威的专家,切忌盲目,除非你有钱闲得慌,不用考虑成本和回报。 VR很热,但是仍然在起步阶段,VR业界和投资方都需要冷静,这样才能让VR成熟起来,变成一个长远有价值的应用。 最后,仅凭着我这些年来的经验,对于今天VR的热潮,我个人并不认同什么VR元年这种没有事实支撑的假口号,顶多只是刚开始怀孕而已,离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尚远,大家不要因为市场的一阵胎动便幻想着VR这孩子的未来。 |